本站
首页
时政
要闻
政协
概况
党务
公开
调研
观察
委员
名录
文史
资料
关于灌区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30
  

关于灌区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旗政协《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810—15日,旗政协副主席贾建忠同志带队,政协经济资源环境委员会与统计局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乌加河镇联丰二组和德岭山镇红旗一组,围绕我旗灌区农民收入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灌区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一)整体收入水平。近年来,旗委、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统计,2014年全旗灌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85元,同比增长13.6%。调研组抽样调查的联丰二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588元,红旗一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724元。

(二)收入结构分析。灌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征地补偿、土地承包)和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对农民的补贴)4个方面。

1.家庭经营性收入。2014年灌区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8958元,联丰二组和红旗一组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分别为6325元和4184元,分别占总收入的60%48%

2.工资性收入。2014年灌区人均工资性收入1836元,联丰二组和红旗一组工资性收入分别为3188元和2561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0%29%

3.财产性收入。2014年灌区人均财产性收入1043元,联丰二组和红旗一组财产性收入分别为250元和1589元,分别占总收入的2%18%

4.转移性收入。2014年灌区人均转移性收入2832元,联丰二组和红旗一组转移性收入分别为825元和390元,分别占总收入的8%5%

(三)主要特点

一是收入整体偏低,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大。据统计,两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都超过总收入的70%,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最大,种养殖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较小,收入渠道比较单一。

二是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家庭经营的加工业很少,大部分乡村几乎没有农产品加工业,仅有零星的面粉加工厂和农产品收购点,规模有限,这不仅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和加工业的进程,而且直接导致农民增收滞缓。如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两地村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到87%,并且大都依靠出售农产品收入拉动,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十分有限。

二、存在的问题

(一)灌区农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

一是自然环境差异影响农民收入。调研中发现,两村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农户收入不均衡。如红旗一组土地存在盐碱化,灌溉方式主要以黄灌为主;联丰二组土地质量相对较好,灌溉方式主要以井灌为主,红旗一组相比联丰二组支出费用多、土地收益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联丰二组少2864元。

二是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农户以粗放式生产经营为主,种养植结构比较单一,产业趋同,特色产业难以形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部分头脑灵活、有发展思路的农户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种植特色作物、发展养殖业等方式增收,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如联丰二组村民郝根换在羊肉上涨时及时调整种养殖比例,优先发展养殖业,取得良好收益,今年面对羊肉下降市场,又及时出栏,截止调研时,原有的200多只羊已剩下80多只且没有赔钱亏本。

三是劳动力素质不均衡。调研中发现,一部分人存在老守田园、满足温饱的小农意识和等靠要思想,不能积极主动地开辟增收新渠道;有的农户增收意愿强烈,在积极经营自家土地的基础上,通过出租机械、经营便民超市、收储粮食、农畜产品深加工等多种途径增收。如红旗一组村民李国珍和秦耀强种植土地面积一样,但李国珍利用农闲时间在村里经营了一家便民超市,年总体收入就比秦耀强多出6000元左右。

四是土地资源不均衡。两村开荒地均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造成土地分配不均衡,调研中了解到,农户最多耕种土地400多亩,而有的农户仅种植30亩左右。农户之间耕地面积差距较大,造成收入不均衡,且收入逐年拉大,在下一步土地确权时,将会成为新的矛盾,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畜产品市场不稳定

一是农牧业标准化水平较低,广种薄收。从种植上看,灌区人均耕地面积约为每人16.1亩,经营粗放,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部分农民甚至不吃自己种养殖的农畜产品,在当前人们崇尚健康绿色食品的理念下,河套传统农业优势正在减弱。从销售上看,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直接到市场,以销售原料为主,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重数量不重质量,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品低端化现象突出。

二是农畜产品市场价格走低。面对国际、国内大宗农畜产品价格普遍下滑的市场新常态,许多农户难以适应,对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准确判断市场规律,陷入稳产减收、增产不增收、增投不增收的困境。以绵羊胴体价格为例,胴体的价格一度从去年最高时期的每斤25元下降至目前每斤17元,降幅达32%,部分养殖户亏本经营,市场风险加剧,卖羊难问题日趋严重。

三是农牧业生产成本高位运行。以种植大宗农产品玉米为例(每亩生产成本532.5元,其中,地膜25元、水费100元、籽种费40元、化肥200元、耕地35元、播种40元、收割90元、保险2.5元),成本占到销售价格的近30%,加之因耕地利用强度大、防灾减灾措施有待强化等原因,病虫害多发易发,造成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下降。如今年种植玉米产量为每亩1800斤左右,部分地区因病虫害降至每亩1600斤左右,当前销售价格每斤0.7元,比去年降低0.2元,折算后,每亩玉米收入下降360元。

(三)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老龄化现象突出

一是农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村民占83%,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接受技术培训的机会又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

二是劳动技能较低。目前外出务工人员中,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职业技能总体水平偏低,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中,参加过技术培训的仅占32%左右,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三是老龄化程度严重。年轻人大都选择在外打工,不愿种地,留守的劳动力多为45岁以上大龄人员,农村新型主体缺失,今后谁来种地,谁来养殖将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

(四)基层组织带头引领作用有待加强。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当前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都是在这一岗位上干了很多年,导致他们工作激情减退,带领群众致富思路不广、眼界不宽,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年轻和后备村干部缺乏,特别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严重短缺,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日益凸显。 

(五)服务体系滞后于农业发展

一是金融服务滞后。灌区农民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信用联社的依附越来越突出,多数中低收入农户陷入春季贷款种植、秋季收获还款、来年再贷再还的循环生产套路。但是金融部门受自身的效益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以及农村信用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贷款限制条件多、授信额度小,影响金融服务的效果。如五户联保贷款制度规定农户在组成联保小组时,组员之间的关系不能为直系亲属,而组员之间的连带责任又要求农户必须对其他成员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造成农户在组建联保小组时,往往选择比较富裕的农户,收入较低的农户却被排斥在联保小组之外,有的贫困户贷不到款甚至采取贷高利贷的方式购买农资,致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有悖于该制度的初衷。

二是科技服务滞后。农牧业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储备不足,应用型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示范作用不明显,科技指导服务时效性滞后,存在服务与农牧生产不合拍的现象。

三是防灾减灾服务滞后。从农户生产来看,防灾减灾意识普遍不强,面对病虫害、洪涝等突发灾害的应对办法不足;从部门服务来看,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视不够,监测、监控手段滞后,服务存在缺位现象。

三、几点建议

灌区立地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具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在今后发展中,应本着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殖一体、三次产业融合的发展原则,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进程,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

(一)多渠道增加灌区农民收入

1.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种植业方面,应根据灌区特点,走精耕细作标准化生产的精细化种植之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并根据对蒙果蔬出口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设施农业。在养殖业方面,应发挥优势,促进肉羊产业发展。引导农民以降低养殖成本、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为切入点,积极培育发展以巴美肉羊为主打品牌的舍饲精养户,重点推广高繁殖、快出栏、优品质的舍饲半舍饲养殖。同时,加强与蒙羊等龙头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带动肉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高肉羊养殖的质量和效益。

2.有效利用农闲时间,发展二、三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缩短了农村集中劳动时间,村民农闲时间不断延长。据统计,一年中集中劳动时间大约为3个月左右,其他时间较为清闲,增收空间较大。建议:一是适度发展石磨面粉、乡土养殖、腌制食品、针织等具有河套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特色产品就地加工增值。二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续管理和环卫清运等岗位优先使用本村村民,实现中老年农民内部消化、就地增收。三是按照农民实际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技能培训,利用农闲时间集中组织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支持农民发展机械化生产和农资、农畜产品购销,创业带动等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五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更多的河套名优产品走向全国。六是发展乡村旅游。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德岭山镇乌镇村、牧羊海牧场三分场等地已初具旅游条件,应充分挖掘河套文化、兵团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的内涵和潜质,扶持规范农家乐、渔家游等乡村旅游,广辟收入来源。

(二)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同时,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夯实灌区农业发展基础。

2.强化科技服务保障。针对农村科学种养和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实际需要,务实到位地搞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编订农户种植意向指导方案,引导种植适销对路产品,逐步解决农民春耕迷茫的问题;普及短平快的科技技能,指导农民科学种养,不断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同时,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安全发展。

3.强化防灾减灾服务保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应急管理融入到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围绕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到位、服务到位。

4.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保障。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组织,支持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探索灵活抵押方式,健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同时,农村信用社还应适当调整、延长贷款周期,使之与农牧业生产周期相适应,建立健全方便群众、利于群众生产的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三牧工作。

5.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出台增强农村和农业对各类人才吸引力的政策,如设立现代农业青年创业扶持基金,重点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投资创业者等群体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成为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适时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养更多的畜。

6.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到,凡是生产发展快、农民收入高的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和村委会。面对村级班子文化水平偏低、能力偏弱和后继乏人的问题,应积极把农村致富能人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中政治强、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能人培养成村班子的带头人,建设一支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农村干部队伍。同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搭建村集体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和鼓励土地种植大户将闲置土地承包到集体,集体再承包给缺地户种植,实现土地均衡分配,防范土地流转存在的风险。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坚守底线、突出生产、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努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快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突出产业支撑,改善生活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时政要闻

通知公告

  • 政协履职系统

  • 官方公众号

  • 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