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首页
时政
要闻
政协
概况
党务
公开
调研
观察
委员
名录
文史
资料
偏远地区生源流失问题严重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04

  近年来,随着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全面实施,全区基层中小学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由于人口数量少、教育总量小、师资力量薄弱、地理位置特殊等诸多原因,生源流失日趋严重,目前已被严重边缘化,招生陷入困境,发展举步维艰。

  据调查,偏远地区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群众更加重视教育,对教育的需求层次也明显提升,由评价学校硬件设施、享受免费教育、上学补贴转向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不少家长投亲靠友或陪读,不惜一切代价送子女到旗外就学。二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全日制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奇缺,而现任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储备不足,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需要,学生没有完全得到公平受教育权,自热而然转向一些较为优质的学校。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外出务工人数剧增导致生源流失。不少适龄学生随父母举家搬迁到旗外就读,特别是边境牧区和山旱区,因自然条件较差,40岁以下的农牧民多数外出就业创业,学校生源自然萎缩。四是撤点并校导致生源大量流失。前几年,由于响应政策,一些基层学校实施了撤点并校,被撤并学校因学生上学路途较远,多数需在学校寄宿,同是寄宿制,不如选择更好条件的学校,加之群众生育观念转变,偏远地区生源流失“低龄化”日渐凸显。五是部分家长的攀比、从众心理导致偏远地区优质生源流失。部分家长习惯于“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总认为境外的教师水平高、条件好,想方设法给孩子找境外的好学校。六是招生秩序不规范。境外部分学校为优质生源承诺优惠政策,争夺优质生源“白热化”。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教育投入机制。2012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对教育的投入前所未有。当前,教育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下一步投入的重点应转向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和配齐配足各种教学设施设备上来。同时,针对现阶段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教育均衡程度,建议上级加大对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二是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盟校”,两校资源共享,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对口支援边远学校,同时选派边远地区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培训,开展结对学习研讨,利用优质学校的师资和管理优势,扩强扶弱,带动薄弱学校,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应把教师交流经历和业绩作为评优选先、职务聘任、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是强化教师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加免费培训,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热心从教、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四是适当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待遇。目前,旗县区和村级的教师在评定高级、一级等职称时,其评选优势远远不及区、市两级,建议适当放宽边远旗县地区教师高级职称岗位比例,为边远地区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

五是配齐学科教师。科老师兼副科的现象仍没有解决,全旗几乎没有正规的舞蹈、体艺老师,学校急需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舞蹈等老师,建议适当放宽边远旗县区教师编制比例,为边远旗县学校选聘英语、体艺、计算机等专任教师,使农村学校能开齐各门课程,使孩子能享受全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时政要闻

通知公告

  • 政协履职系统

  • 官方公众号

  • 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