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大执政问题的科学回答
来源:求是理论网    发布时间:2014-07-01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对不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行不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承诺可信不可信?中国共产党人有没有担当精神?这些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实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执政能力、执政资源和执政意志的回答。对此,我们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躲闪逃避,而要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地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对这些重大执政问题的思考就会不断深入,就能得出关于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定力和智慧,科学及时地回答了这些重大紧迫的执政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有效执政廓清了理论上的迷雾,扩大并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强化并优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志。

    第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对不对?这是事关执政根基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些杂音怪论,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出质疑,在社会思想上造成了一些困惑乃至混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种形象而深刻的比喻,说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才能完成和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件大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站起来,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

    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有其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全方位回顾社会主义500年来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国到中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艰辛探索到破浪前进的历史进程,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连着未来,历史通向未来。重温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人民是否选择一个政党执政,关键在于这个政党能否解决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从1840年到1949年,从1949年至2049年,中华民族贯穿两个百年的历史命题,前为救亡,后为复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最大的贡献,就是既解决了救亡这个历史性课题,又解决了并正在进一步解决复兴这个历史性课题,圆满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彻底改变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命运。人民信赖这样的政党,坚定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领导核心,跟着党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奋斗。

    人民是否选择一个政党执政,关键在于道路制度的选择是不是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是不是符合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事实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适合性。人民赞成这条道路,愿意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也就坚定选择了开创并不断拓展这条道路的中国共产党执政。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看不到历史事实和人心所向,罔顾现实国情,拿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作为标准,来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拿别人的鞋套自己的脚,这不仅不科学,而且还有害。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行不行?这是事关执政能力的问题。

    执政能力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后十分重视的课题。从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的历史性课题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都在为提高执政能力而努力。

    有些人一直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横挑鼻子竖挑眼。建国之初,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强大攻势,有人声称,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零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搞上去了,又有人散布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或者拿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等说事,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成效表示怀疑。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这个曾经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国家,改革开放前仅仅用了20多年,就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仅仅用了30多年,就走过了其他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达沃斯论坛主席施瓦布曾经对中国领导人说:“过去,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中国的发展打了很多问号,但每次这些问号都被你们用漂亮的成绩回答了;这一次,尽管我也有问号,但我不怀疑中国会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当然,执政能力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过去有不等于现在有,现在有不等于将来有,关键看有没有“持续能力”。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虽然用30多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也把困难和问题集中突显了出来,我们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用“中国梦”凝聚激发起13亿人民的巨大活力,还是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勇气赢得党内外信任;无论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作风建设提振信心,还是以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五位一体”新布局,还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思路;无论是“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大方向,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短短一年多时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和改革魄力,让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时期执政能力、治理能力满怀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如果说事实已经证明我们党具有治理中国的高超能力和智慧,那么随着改革的深化、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我们党的治理能力和水平还会有更大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活力还会有更大的释放。中国奇迹,更精彩的篇章还在后面。

    第三个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承诺信不信?这是事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的问题,也就是执政资源、执政基础的问题。

    一个执政党的承诺,体现的是执政理念,宣示的是政治目标,争取的是民意民心。执政党的承诺切中人民之所望、深得人民信服,执政党就有了深厚的执政资源和坚实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坚实的执政基础,是党的力量源泉。服务人民,既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执政承诺,还是党的执政资源和执政基础。

    一个政党的执政承诺,不仅体现在根本宗旨上,而且体现在奋斗目标上。这个奋斗目标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记得住、传得远。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明确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把党的执政承诺具体化了。

    一个执政党的承诺,必须能够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才会赢得最深厚的执政资源和最广泛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号召。“中国梦”这样一种形象的表达,不仅把党的承诺具体化,而且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高昂旋律。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就有利于把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易于为群众所接受,深化党的执政资源,固化党的执政基础。

    一个执政党的承诺,要让群众感到可信,不仅要有一份美好的蓝图,而且要有实现蓝图的路线图、时间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亲自领导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使实现中国梦的承诺具体化,提高了承诺的可信度。

    一个执政党的承诺,要让群众感到可信,需要具有良好的执政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进作风开局起步,以反腐倡廉取信于民,社会出现了人心振奋思进之潮。

    一个执政党的承诺,要让群众感到可信,自身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执政党本身理想信念缺失,没有政治定力,立场左右摇摆,立身东倒西歪,即使有最好的承诺,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理想信念的作用。他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而那些得了“软骨病”的人,那些出轨越界、跑冒滴漏的人,那些很实惠、很世故、很圆滑、很低级趣味的人,怎么可能对人民群众有号召力!怎么可能让人民群众相信我们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筑牢理想信念基座,才有干事创业的动力,才有为政清廉的敬畏。我们不妨多想一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多问一问“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在学习和思考中坚定信仰、增强党性。

    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优良的人格魅力,有具体的形象承诺,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就会拥有坚实的执政基础,就会拥有深厚的执政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有了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的执政基础就会十分牢固,我们的执政资源就会十分深厚,我们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完全信任。

    第四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有没有担当精神?这是事关执政意志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地提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担当。他多次强调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并把“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在索契冬奥会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专访时,他明确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什么是“担当”?从大处着眼,就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从小处着墨,就是不怕困难,敢承担,能扛事。可以说,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就是一种执政意志。

    敢于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政治定力、战略定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后,明确提出中国梦这个具有最大共识的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率先承担起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提出了新方略、开辟了新局面、达到了新境界、取得了新成就,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坚强的执政意志和高超的执政能力,展示了灿烂的执政前景。

    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破除“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等错误意识,就是要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

    有没有担当精神,既是一个勇气问题、能力问题,更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使命责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面对日益紧迫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面对“四大危险”与“四种考验”,我们党所承担的领导责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艰巨繁重,这一代共产党人、这一代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大的历史担当。倘若只计个人得失,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不敢作为做庸官;倘若热衷表面文章,大张旗鼓弄虚,花团锦簇作秀,不愿作为做昏官;倘若在其位不谋其政,上不能利党,下无以益民,无所作为做懒官;甚至弄公权以谋其私,贪赃枉法,胡乱作为做贪官,则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更会让人民丧失信心,引发执政危机。

    担当的标准是什么?为官避事平生耻。共产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面对工作始终能够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要担当,就应当先之劳之、以身作则,就应当敢于负责、敢于担当。

    (作者: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区内要闻

本旗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