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阴山南,东流经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
(摄于磴口格尔敖包沟岩画保护区)(王树伟/文 高晓龙/图)
核心阅读
“申遗”,在世界上都是一件大事,而今天,这件事却悄然向我们走来!
在我们的巍巍阴山里,我们发现了远古人类留在岩石上的文明印记,或是当时一封告知未来的信,先人们在等待着我们的解读……
为更好地保护人类文明,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毅然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求助,申请将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申遗,是对阴山岩画更高层次上的保护,是更加科学的保护。
本期《日报关注》对我市普查、保护和研究阴山岩画,特别是对阴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筹备及前期工作,进行实时报道,以期唤起全市民众共同保护留在我们身边的世界文明的意识、热情与力量。
我们题记中的两段文字,是来自1500年前 “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0~527)著作《水经注》中的记录。
其中的“河水”,即是“黄河之水”。
在2008年的河套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内蒙古社科院的舒振邦教授,在其论文《阴山岩画与河套文化的关系——从最早著录阴山岩画的〈水经注〉谈起》一文中,对我们现在题记中引用的两段文字有详尽的考释:
第一段——“画石山”即在今天的宁夏境内的陶乐县至内蒙古磴口县境内的河拐子古城之间。
第二段——“石迹阜”即在今天的乌加河以北阴山山脉的狼山。
也正是藏在《水经注》里的这两段文字,在1961年的一个冬日,被一个刚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五年,一直怀揣着寻找中国岩画之梦的青年所看到,并使之走上了阴山岩画的科考之路。
这个青年,就是如今已成为中国岩画学术界泰斗的盖山林先生。
记者在历届的河套文化研讨会上,都见到了先生。
当年他被分配到了宁夏历史博物馆工作。1962年调入内蒙古文化工作队(即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76年开始着手考查研究阴山岩画。他不畏寒暑,与牧民为友,风餐露宿,足迹遍及千里阴山山脉,至今已出版专著多部。
一个大胆的“保护”
三次“触摸” 记者从历届河套文化研讨会的研究成果的资料记载中了解到,在河套文化研讨会之前,对于几万或是几千年前就沉睡在阴山里的岩画,历史上有过三次学术发现者的“触摸”——
第一次:1500年前的郦道元莅临此地。
第二次: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阴山西段狼山脚下发现岩画,但未能全面考察。
第三次:1976年,盖山林先生开始全面考察。
首次发掘 2005年,立足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的平台,具有战略意义的巴彦淖尔市首届河套文化艺术节暨河套文化研讨会召开,首开巴彦淖尔战略文化建设之先河。
随之,阴山岩画——这一刻在“河套人”生生不息的大山里的印记,作为河套文化的典型代表,也首次被鲜明地推上了地方文化建设的舞台。
保护 继之,一系列的普查、研究与保护阴山岩画的工作全面展开——
2006年6月,阴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8月,内蒙古阴山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成立。
2007年10月,市内的全面的抢救性保护普查工作开始。开展了“阴山岩画抢救性保护万人签名”活动及主题晚会宣传活动,组织了岩画普查队,在大学生中发展了保护岩画志愿者。
2008年,市委政府确定2008年为“阴山岩画年”。
10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主题即阴山岩画的保护、研究与整理,并取得丰硕成果。
启动申遗,一个大胆的“保护” 2010年初,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阴山岩画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工作。
3月份,市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阴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文化景观)项目事宜与自治区文物专家组进行座谈。
4月16日,市委政府正式成立阴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筹备委员会。
6月12日,举办了“世界文化遗产日”集中宣传活动。
9月18日~19日,2010’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第六届)暨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召开。
目前,申遗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阴山岩画知多少
王建平 启动河套文化建设工程以来,兼任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会长、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和巴彦淖尔市阴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王建平,同时兼任河套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王建平副市长不但潜心研究并著文多篇从多方面阐释和论述河套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而且多次身体力行,亲临岩画等古迹遗址现场,与专家一起认真考察、发掘和论证,为阴山岩画等河套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付出很大努力。
记者在王建平副市长所著的《河套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阴山岩画》一文中,看到了对阴山岩画的一段表述:
“(阴山岩画)以艺术的形象描绘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画卷,记录了远古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先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反映了人类发展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的宗教信仰、心理活动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岩画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造型艺术,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授经验的主要方式,并且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以形象和符号成为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和媒介。”
董聪明 从2005年成立河套文化研讨会起,董聪明就担任了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后来又担任了内蒙古岩画研究院副院长,同时兼任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秘书长,并具体负责、主持研究所工作,一直带领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专职的野外与室内的岩画普查、整理与研究工作。
记者在设在河套大学校园内的河套文化研究所采访了董聪明副所长。
5万多幅 董聪明告诉记者,阴山山脉蜿蜒千里,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在巴彦淖尔市境内东西长有350多公里、南北宽有60到120公里范围。在阴山山脉的悬崖峭壁和沟沟壑壑中,现已发现的岩画群有160多处、岩画有1.1万多幅,合计单体岩画有5万多幅。这些岩画点分布在磴口、后旗、中旗、前旗四个旗县境内。
阴山岩画内容有动物、人物、飞禽及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宗教等,还有日月星辰、图腾等相关符号、标记等。
“解读”上古密码
就对阴山岩画的宣传、研究与展示、传承工作,董聪明副所长为我们作了详尽的介绍——
《河套长烟》 从2006年初开始,我市积极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对接、拍摄5集电视纪录片《河套长烟》。该片从策划、筹拍到制作完成历时3年多,于2009年8月在央视十套《探索与发现》公开播映(后在央视进行17次重播),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影响,其中专门有一集内容是阴山岩画。
在央视10频道名牌栏目《历程》播出两集河套文化专题纪录片《牧人的帝国》、《塞外列城》,全面展示了河套文化历史遗存,均包括阴山岩画在内。
目前,电视连续剧《大河套》已开拍,大型舞台剧创作工作正在推进中。这些举措,都将有效扩大阴山岩画的影响,为保护阴山岩画创造了良好氛围。
画册 2007年9月16日,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王建平带领市内有关人员同北方民族大学领导及上海古籍出版社领导,就筹备和编纂出版《阴山岩画》进行了积极商谈,并签订《阴山岩画》的编纂出版协议。
10月18日,由三方共同组成的考察小组,开始进山首次对阴山岩画进行全面、系统、详尽的考察。项目组成员二十余人,分成拍摄组、数据采集组和线描图组,正式进山开始了数据资料的采集工作。
从第一次进山,到2008年10月基本完成项目计划止,考察组完成了上万幅岩画的拍摄、拓片和线描工作。同时项目组还新发现了默勒赫提沟新发现6处大的岩画分布点,新发现岩画500余幅。
主题公园 在已经动工建设的河套文化展示园区中,在河套文化主题公园(临河新区)内部,利用主题公园内一、二级道路系统将阴山岩画进行展示,让人们能够在休闲锻炼之际欣赏到河套文化的元素、信息和魅力,品位这一难得的“石刻天书”和“历史长卷”。
你在大山还好吗?
董聪明副所长说,阴山岩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正面临存世危机,加强阴山岩画普查与保护已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市把阴山岩画作为河套文化的重要标志,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关于对阴山岩画的保护情况,董聪明为我们介绍了我市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机构 建立了常设保护机构,并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阴山岩画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启动成立了河套人文学院,把河套文化特别是阴山岩画的开发研究与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案 制定了阶段性保护工作规划方案。我市委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信息中心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领导、专家,以及市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形成了阶段性保护工作规划方案,划定了保护范围,明确了保护措施及实施步骤。
工程 实施了岩画普查与保护工程。市里组成两支普查队,依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相关标准,对阴山岩画进行现场勘查和考古测量。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完成阴山岩画的野外调查、资料整理、数据库建立、大型文献资料出版及系列专题片的拍摄等工作。
2008年作为阴山岩画年,制定并实施了《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与保护实施方案》,组织专门机构,划定管理区域,树立保护标志。在岩画的集中区重点建设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设施。政府投资180万元率先在阴山西段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保护区建设安装了电子视频监控系统。
1000多万元 董聪明介绍,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推进了阴山岩画大型抢救性普查与保护工程,探查总面积超过20000多平方公里,行程60000余公里,采集岩画照片资料15000余张,线描图9600余幅,拓片1000余张,卫星定位100000余点,文字描述10000余张,并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了阴山岩画数据信息库。
董聪明说,我市的阴山岩画野外普查及数据资料采集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肯定,为申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临的问题 一是自然破坏严重。主要是自然风化、大气污染和岩石裂缝、山体崩裂及滑坡等。二是各种人为破坏时有发生。主要是探矿、开矿、建材取石以及偷盗等。
走向世界的“声音”
2010年9月18日~19日,2010’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第六届)暨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在市委、政府的辛勤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岩画研究专家云集一堂,他们与保护文明的巴彦淖尔人,同心协力,用专业学术的双手共举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申遗”工程。
让我们倾听来自保护的声音——
19日,王建平 副市长在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
“清楚阴山岩画的人们、目睹了北方岩刻的人们、了解中国岩画的人们和拥有人类遗产的人们能够共同携起手来,对祖先留下的这些弥足珍贵的遗产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付诸积极的保护行动!”
(9月19日上午,主题报告。录音整理。)
郭旃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遗址)环境的保护,我们的任务可能很重。”
“保护、管理、监测等工作都落实了,才能完成申遗文本的制作。”
(9月18日上午,开幕式上辅导讲话。录音整理。)
陈兆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名誉会长):
“感谢巴彦淖尔市政府、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组织举办以‘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讨会,举办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高层次的研讨会,对推动北方岩刻联合申遗工作意义重大。”
“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岩画,申遗的过程,本身就是保护的过程。”
(9月18日上午,开幕式讲话。录音整理。)
“目前,全国各地对于岩画的考察、记录的方法,规格、标准不是完全一致,对于资料的意义分析,也不是很透彻。我们希望全国的岩画研究逐步会有一个统一的记录、分类的方法,这样,岩画资料的收集、利用就会更有成效。”
(9月19日上午,会间采访。)
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副会长):
“巴彦淖尔在阴山岩画的保护、研究上走在了前头,这几年连续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委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通过普查、拓描,整理出版了《阴山岩画》大型画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一件事情的成功,与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对于申遗具备的条件,独特性和真实性是阴山岩画最重要的因素。”
(9月18日下午,磴口格尔敖包沟岩画保护区采访。)
苏胜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学术委员):
“‘申遗’是要担责任,是要奉献的。对于本地区文化遗产进行‘申遗’保护,地方上是要承担保护责任的,如果将来保护不了,那就是‘犯罪’了。”
(9月18日下午,磴口格尔敖包沟岩画保护区采访。)
周梁楷 (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教授):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专家学者的事情,是我们全社会大家的事情。”
“岩画是远古人类生存的记录,在文化和精神上和我们是相通的,这里边有很多的文化元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与现代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
“对于我们来讲,不只是保护而已,我们要吸收蕴藏在岩画里面的理念和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相结合。”
(9月19日上午,会间采访。)
注:本篇报道采写参考了以下资料——
1.《河套文化论文集》(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名人笔下的巴彦淖尔》中盖山林先生文章《我的岩画梦》、《猎牧人记在石头上的史书:阴山千里画廊》等。赵焕然 倪玉明选编 ,远方出版社。
3.《说文释图话阴山》,萧立广著,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4.《2010’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第六届)暨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新闻素材集》。
5.9月18日~20日期间,《巴彦淖尔日报》对阴山岩画等北方岩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的相关报道。
申遗相关——
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世界文化遗产的审批标准:
条件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在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成员。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始于1986年,截止2009年7月,中国有38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5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